暴涨!变现958万元!网友:见证历史
冬天干燥,全家点名要吃这馅馅饼,清热去燥、消积通气,好吃易做,我家10顿有9顿这样吃,董煜:如何看待2025年经济工作
本月更新4192  文章总数95231  总浏览量6175296

2024亚洲数字艺术展开幕

招商策略:1月中上旬应以偏蓝筹为主要加仓的方向,接近春节逐渐加仓小盘方向的股票

卫计委:去年收到食物中毒报告169起 死亡121人,合规使用银行卡,警惕成为赃款转移“帮凶”

守则校务公开防震减灾章程制度职责考勤目标管理档案突发事件规定人员职责预案应急

美文示范

这,才是2024年最后的大瓜!

江南app

钟乳石,具体包括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形态,被称为“雨水的时钟”,是需要上万年或几十万年时间形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对于远古地质考察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然而记者梳理公开信息发现,除北京外,多地曾发生过破坏钟乳石的情况:山东省临沂市一家景区钟乳石景观被3名游客用石块砸断并带走部分碎块;湖北省宜昌市太清洞景区内,一名游客将几块钟乳石掰下;贵州省黄果树瀑布景区天星洞内,一名未成年人将洞壁上的钟乳石敲断并带走……

受访专家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是时候对溶洞钟乳石资源进行明确立法保护了,具体来看可以通过修订现行法律法规方式将溶洞钟乳石资源纳入保护范围,或者将地质遗迹保护部门规章上升到行政法规层面并予以完善。对于钟乳石资源丰富的省份,可以出台专门地方性法规,对钟乳石资源进行多层次、体系化的保护。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张远海向记者介绍,钟乳石是地球演化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独特的证据,是研究古代地质变化和气候变迁的重要依据江南app,有着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生态价值,钟乳石也被称作“雨水的时钟”。我国钟乳石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也就是云南、四川、重庆、贵州、广西等地,在我国的东部和华北也有集中分布,对其进行保护十分必要。

记者梳理发现,在法律层面,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各级政府对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予以保护江南app,严禁破坏。在行政法规层面,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和风景名胜区条例的规定,国家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一并对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进行保护。

在杨平恒看来,法律法规虽然提出保护著名溶洞等自然遗迹,但并没有明确列举保护对象包括钟乳石,对钟乳石资源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这些分散、零星的相关规定过于笼统,无法有力保护钟乳石资源。与此同时,著名溶洞等自然遗迹之外或者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之外的其他钟乳石资源,并不在现行法律法规的保护范围之内,即使这些钟乳石资源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也没有相关规定予以监管、制止。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大量野溶洞里面的钟乳石处于法律法规保护的真空地带。在这背后,是我国对钟乳石资源的保护还没有形成社会共识,更没有深入人心。”杨平恒说,比如,根据《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具有重大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溶应当予以保护,但普通人并不知道岩溶是什么,更不知道岩溶包括钟乳石,以及为什么其需要得到保护。

田亦尧认为,国家层面和各地可以制定和完善关于钟乳石保护的相关法律或专门法规,明确钟乳石的法律地位、保护范围、保护措施以及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比如在正在编纂的“生态环境法典”中的“生态保护编”对自然遗迹保护作专门条款设计;在正在进行草案二审的“国家公园法”中对国家公园内的钟乳石等地质遗迹做明确保护并对国家公园外但属自然保护地范围的钟乳石作出规定;今后在对地质调查立法时,考虑对全国范围内地质遗迹的调查制度作出相关规定,做到摸清家底,为有针对性实施钟乳石保护或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地质信息。

“钟乳石作为地质遗迹,应该由自然资源部门主管,同时,钟乳石作为岩溶组成部分,成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的一部分,由各相关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对钟乳石资源进行保护。对于纳入规划保护范围以外的钟乳石资源,例如人们俗称的野溶洞里面的钟乳石资源,或者新发现的或者将来发现的,由自然资源部门进行管理。”杨平恒说。

田亦尧说,在执法方面,要加大对野外钟乳石分布密集区域、涉钟乳石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区域的巡查力度,建立专门的执法队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钟乳石资源进行动态监测和预警,严厉打击非法破坏钟乳石的行为。也可以建立钟乳石保护举报机制,鼓励公众积极举报违法行为。对于已经遭到破坏的钟乳石,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修复,尽可能恢复其原状。研究有效保护钟乳石的科技手段和方法,如加强通风、控制湿度、使用护石膜等,为保护措施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江南app

上海,正成为中国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截至2023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为568.0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7.4%。当家庭照料资源渐趋不足,老人又不想早早住进养老院的时候,介于二者之间的社区养老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形态。其中,提供“托老”服务的日间照护中心作为重要载体,大多嵌入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中,颇受老人青睐。

截至2023年底,上海已有日间照护机构918家,日均服务老人1.72万人。根据2021年发布的《上海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护机构管理办法》,日间照护机构分为专业照护型机构和日常看护型机构。前者主要服务失能、认知障碍、高龄等生活自理困难的老年人,后者则主要为老年人提供陪伴、社交、膳食、文教、娱乐等一般性生活看护。

张钧向记者表示,“石二街道日间照护中心共有10个托位,护理人员2人、社工1人,日托服务主要针对失能、失智两种范畴。除了认知症老人照护以外,也有老人有失禁情况,工作人员每日会协助他们上卫生间。还有一位阿姨存在吞咽功能问题,吃饭时我们会帮她把饭菜打成糊。目前入托建档老人有26位,每天根据不同情况会有7-8位老人前来享用日托服务。今年以来,日间照护中心已服务2000人次左右。”

“认知失能的老人常常忘记刚发生的事情,但对小时候的记忆、遥远的事件却特别清晰。比如老人会突然忘记中午吃过午饭,一段很近的记忆就像被‘橡皮擦’擦掉了,但他们却能想起上世纪40-50年代的许多事情,突然唱起邓丽君的歌,或者聊起记忆深处曾经工作过的老厂房。”张钧告诉记者,考虑到认知症老人对某些浓重的颜色记忆深刻,2019年日间照护中心装修时,大胆采用了深绿色,还特意加入复古元素。此外江南app,老人对刺眼的光线接受不了,搭配的灯光则相对柔和。

当前江南app,日间照护是否出现托位供不应求的状态?张钧表示,由于该日间照护中心服务最小的购买单位是半日,老人来使用非常灵活,可以形成“错峰”。此外,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类型很多,日托只是其中一种。偏健康的活力老人往往来参与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手工、跳舞、绘画等免费活动;完全失能老人则倾向选择长者照护之家接受24小时服务,这些服务形式互为补充,形成了分流。

石门二路街道服务办主任吴林华表示,目前静安区开展的五床联动机制,也让养老床位的紧张问题得到纾解。家庭养老床位、养老机构床位、家庭病床、医疗病床和安宁疗护病床之间形成服务转接、资源共享,一旦老人身体情况变严重、不再适合在日间照护中心生活,很快就可以转接到更适合的照护机构。此外,街道也在以点带面,开展“老吾老”课程进行理念性的推广,比如将老人照护和认知症相关的科普推广到社区和家属中去,“让家属有更强的能力照顾老人。”

“热闹程度日日如此。”运营方上海仁泽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王女士向记者介绍道,华新镇日间照料中心相对偏社交、轻照护,所有休闲娱乐项目不收费,主要服务周边小区华腾苑的活力老人。粗略统计数据显示,华腾苑小区的老人数量有500多人,每日来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有80-100位,一般集中于中午11点左右到下午3点半。

王女士向记者介绍,“由于所有服务都免费,老人的参与积极性很高。我们日间照料面向的群体主要都是活力老人,只有一两个照护人员进行简单的日常看护。中心也会间歇性组织一些小型活动,有‘逢节必过’的传统。此外,医疗团队每月定期为老人提供量血压、测血糖、查视力等基础服务。社区里身体状况较差的老人会直接前往养老院,老人的需求和服务类型被明确区分。”

记者在12月12日下午3时30分左右来到照护中心,只见一楼的运动健康之家,七八位社区老人正在使用适老器械进行锻炼和拉伸,也有老人熟练地使用机器测量血压,彼此交流甚是热闹。二楼的24小时长者照护之家之中设有37个床位,16位老人长期居住。下午3时左右正是休闲时间,十几名老人围绕着活动室的桌子相对而坐,从《浏阳河》唱到《澎湖湾》,依着旋律唱和很是热闹。

当日三楼的日间照护中心没有老人入托。据“临汾社区和孝临里汇”负责人季跃琴介绍,日托按天付费,价格为50元/天,餐费含在50元之中,包括一餐午饭和下午的一餐点心。不同于其他日间照护中心只有坐椅和沙发,“临里汇”日间照护中心还提供了15个可躺卧床位,让每个住进日间照护中心的老人有专属床位,方便中午时段躺着午休。“此外,目前也正在考虑拓展适合夫妻结伴住进来的两人间,方便老人相互照应,营造家的感觉。”季跃琴说。

她告诉记者,“日托的理想状态是老人上午来,中午吃个饭,下午睡个觉玩一玩,晚上回去。上海的活力老人都更倾向于居家养老,宁愿自己请护工。另一类真正行动不便的老人,又会选择我们的长者照护中心,接受24小时服务。不少居家老人只需要部分服务,比如期望上门助浴、助餐、陪诊等,我们护理员也可以上门提供专项照护等。”

“目前看,上海老人的养老理念还在调整,但我们相信过十年之后,老年人对养老消费的观念或许会更加开放,未来可能会一床难求。”季跃琴表示,“我们针对老人也做了很多需求调研,发现老人其实需求很多样。下一步我们准备做康养智能化,帮助老人在家里安装智能化的报警设备,实现实时监测报警,如果老人在家摔跤,我们能够以院内院外联动的方式提供帮助。”

章晓懿分析称,由于老年人的失能、失智往往是渐进性的、慢慢加重的过程。因此日间照护可以主要面对这一阶段的老人,与24小时长者照护之家服务完全“双失”老人的定位进行区分。“日间照护中心更应当着重面向处于过渡阶段,刚刚步入轻度失能或中度失能阶段的老年人。让他们白天来接受简单的康复理疗,晚上依然可以回到家中。理论上如果日间照护中心能够提供有效照护,老年人走向完全失能的时间就能拉长,真正走进机构养老的时点会推迟,这会让老年人和家庭真正感到受益,日托也便有了吸引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上海的部分街道正在积极推动日常看护型机构向专业照护型机构转型。宜川路街道服务办工作人员高鹏飞向记者表示,以宜川路街道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例,该中心即将在2025年迎来整体翻修,“当前由于空间和设施有限,能自理的活力老人和半自理老人,来到日间照料中心只会把这儿当作老年活动室,主要由照护人员组织老人喝喝茶、做小手工、益脑活动等,提供不了比综合为老中心更强的社交感,同时也难提供非常专业化、精细化的护理服务。”

“为老服务工作需要一直处于进化之中。”高鹏飞表示:“现在,宜川路街道整个辖区内80岁老人已占总人口的5.9%,占所有老龄人口的将近16%-17%。随着80岁以上的老人变多,失智失能、有护理等特殊需求的老人数量将不断增加,这一部分老人可能就成为日间照护中心翻新之后继续服务的重点对象,提供的日间照护也会是真正的专业托养、更有针对性的照护服务。”

“日间照护中心在上海已经发展了将近20年,过去一段时间,主要实现了日托建设从无到有,解决了布点的问题,硬件设施也达到了较高水准。但现在已经完成了数量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落脚点更应当是思考怎样让日间照护真正做实。不仅仅停留于存有,而要思考如何增强专业的服务能力、提高惠及率。”章晓懿表示,未来让日间照护中心符合所在区域的老人与家庭的需要,将是重中之重。

“由政府、市场、社会协同配合,将是大势所趋。政府的职能是有限度的,只能将公共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某种意义上是先解决托底的部分,尤其是为困难老人和困难家庭实现基本保障。但老人的需要有差别、有层次。超过基本需求的部分,就需要通过市场来解决。”章晓懿认为,应当通过制度设计或者宣传来引导社会公众理解哪些是政府可提供的基本服务,哪些是个体和家庭有责任承担的部分,另有哪些可由社会力量加入;也要引导公众理解责任分担、责权对等,养成更先进的养老观念和消费习惯,特别是观念的转变,需要一步一步进行。

她进一步表示,随着养老市场化的逐步发展,也要注意避免养老服务聚集于高低两端,防止过度精品化的高端服务和过度简易的低端服务泛滥,而中间端市场不足。真正理想的养老服务供给状态,应当是政府保基本,也有市场化的高端服务,还有各种个性化、差异化的中端服务,进而形成服务的分层和梯度,让老人与家庭获得更多的选择。